当前位置:铅笔书斋>其他小说>尘境心影录>也说“人面桃花相映红”

也说“人面桃花相映红” (1 / 3)

碗碗腔(流行于陕西东部的地方剧种)里有一出戏,名字叫做《借水》。在我还懵懂不知事、在我还处于看戏看情节的那个年龄的时候,我就看过这出。因为不是本戏,只是折子,所以,这要看出情节来,实在不容易。

虽然《借水》这折戏对我而言,似乎没有什么情节,但是,它却深深印在我的记忆中。

那是一个春花烂漫的时节,生一人外出郊游。这大好的青春、大好的春光,自然是大好的兴致。生一直从都城近郊游到了都城远郊。一路上听着莺歌燕语,一路上赏着柳绿花红,眼前的一切正合了生读书人的雅兴。走过山一程,经过水一程,不经意间,就过了大半天的事件,这时,生有些累,也有些渴。

但见不远处,一片桃林,那清婉的桃花开得正酣。远看,似飘在天边的一片云,但少了云的光鲜亮泽,而多了花的温润含蓄。阵阵春风起,使人不禁想起陶靖节桃花源里的“落英缤纷”。近看,正和那腊梅如姊妹,但少了雪中寒梅的冷傲,而多了春日群芳的娇柔。那桃的美,不仅仅限于花:深褐而泛油光的躯干,刚刚露出头的绿芽,配上那粉红的花、深色的蕊,一株桃树一美人,一片桃林群仙图。

生沉醉于桃花的美,免不了一番抒情。这一刻,他已经没有疲倦,忘了饥渴。谁知这桃林之中,又偏偏隐了一户人家。既然人生有如此的安排,何不上前讨他一杯水喝?这般想,生便上前叩门。

当日,这户人家只有一女子(即旦)在家,闻得人声,隔门答问。

所以不启户者,避嫌也。以我臆测,唐人之风习,或不至此,所以有此一幕者,盖此剧或创作于明或明以后,故染纲常伦理之气。

生旦一番交涉之后,旦将杯水从门槛底下递出,生饮后而归,水至此借完。

明年,生再来此处赏花。叩门求水而人去屋空,遂题诗一首于庄前墙上,诗云: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至此方悟,原来,这出戏是从唐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演绎出来的。

此诗在儿时以好记性逞强的时候,就已经倒背如流了。

有时候,对于诗词的记诵,倒不是刻意的,只是喜欢,每次见到,直如再逢故人,无意中就有几分亲切,见得多了,自然成诵。晋・陶潜《五柳先生传》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真是传我心神。

对于诗词,那些读到让人手舞足蹈的词、句、篇章,真是“欣然忘食”。但是,你要问我,好在哪里,我答不出来;甚而有时候问我在讲什么,我也答不出来。

梁任公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新鲜的愉快。”(《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