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书斋>其他小说>群哗>第二十七章-4

第二十七章-4 (1 / 3)

有一天,他收到这样的邮件

冯先生

您好!

我是您的一名读者。您的作品中有很多朴素的真理,这些出自于小人物口中的真理竟拥有如此浩瀚的力量和深邃的洞察力。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很孤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这并不是因为我没有朋友,也不是因为我百无聊赖,更不是因为我陷入了生活的困境。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爸爸爱我,妈妈爱我。我有几个密友,我们如胶似漆,什么也不能将我们分开。我的生活充满了快乐。似乎一切都很完美、幸福。但不知什么时候,我突然开始洞察自己的内心了,我这才看清原先在我心中隐隐躁动的竟是孤独;唉,有时候,看到了事情的本质之后才后悔没看清这些多好,真是“难得糊涂”呀。

于是,这份本来藏着黑暗中的孤独开始慢慢侵蚀我,它赋予了我察觉孤独的眼光。就好比一个戴着墨镜的人所见都是黑色的,孤独也成了我心灵的眼镜。我觉得孤独。你也许觉得我在玩文字游戏,或者在胡言乱语。但事实如此。如今,我和家人在一起,我感受不到那样浓烈的温暖,我总觉得自己的心仍单独处在一个寂静的角落;当我和朋友们在一起时,我虽然和她们聊着天,说着话,但一部分心神(它们是孤独的)在自怨自艾。但是,当我一个人时,我就能感受到自我的完整性,那份怂恿我胡思乱想的“孤独”也开始偃旗息鼓,我又重获了整个世界。

我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给您写邮件,或许要寻求您的帮助吧。

不过,读了您的书,我的孤独感略微有些减轻。因为我隐隐察觉到一些可以治愈我的良药,但现在我尚不知道这些良药的配方。

我将一直关注您的作品。

哦,对了,您可以叫我“小杳”。保持联系。

祝好!

弘毅不知道怎么回复小杳,因为他实在不愿意告诉她,他本身就与巨大的孤独为邻,这份孤独甚至是他写作灵感的源泉。也许从小时候开始,他就习惯了孤独。他骨子里总喜欢独来独往,他不喜欢去热闹的地方,他排斥聚餐、集体活动。他能理解小杳。孤独是什么?众人总是排斥孤独,因为它多少有些违反人性;但人性的另一种力量――习惯的力量――又使得熟悉孤独的人习染其中。他绝不希望小杳变成和自己一样的人,但他也不会去改变自己,走出无人之境。

他只回复了小杳一句话“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这就像一个害怕染上某种可怕的病痛的人去询问一个患有这种疾病的患者,“怎样才能远离这种疾病?”患者只能安慰他,“你永远不会得这种病的!”

凡萱经常请教弘毅一些文学理论,弘毅总能头头是道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凡萱看来,这些观点都是不容反驳的,比如“文学应该结合绘画的画面感,音乐的节奏感,以及其他艺术的技巧来构建作品。”“有时候作家需要循规蹈矩――至于这‘规矩’是什么,已经循导谁的‘规矩’,却是因人而异;有时候作家需要随心所欲,抛弃一切写作方法……”“我寻求文学中的中庸之道,那就是在矛盾与和谐中找到黄金分割点――你仔细想,生活难道不是这样吗?矛盾,和谐;和谐,矛盾。此起彼伏。此消彼长。”凡萱误以为这都是弘毅文学“实践”的结果,其实这都是弘毅的文学“理论”。这些“理论”也像人的思想一样,互相交叠,又互相繁衍,最终结成一个理论之网;当我们刚开始从四面八方毫无次序地搭建这道网时,似乎所有的理论相互独立,毫无联系,知道我们把密密匝匝的理论之网扯到中心要进行汇合时,我们才会发现这些“理论”总指向一个逻辑――真实。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